首页 > > 关于经纬 > > 文艺长廊

老码头—德山街渡口

发布时间:2016-01-19

        湖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条河流入洞庭湖,其中沅水最长,其发源地在贵州。沅水从贵州蜿蜒流到常德,江面变得很宽,可直到解放初期,江面上都还没有一座桥,来往行人全靠渡船。常德德山老码头—德山街渡口,据老一辈人说,是常德最古老的渡口之一,正因为这个码头古老,故称“老码头”。

        老码头过去并不繁华,到处都是小山包,人家也很少,只是从渡口上岸后,有一条不到一公里长的小街,通往德山脚下的“德山书院”(常德市二中的前身)和“乾明寺”(原来的“乾明寺”紧靠“德山书院”)。小街房屋不很大,多是一些青瓦木结构的平房。街上也没有大商店,只有一些小铺子。1958年,我在二中读书时,德山热闹起来了,语文老师要我们学生写一篇歌颂德山变化的文章,记得当时我写了一首“三句半”,其中有两段是;“过去看德山,荒山连成遍,几处住户灯几盏,黑暗;今日看德山,万民身手显,修起了马路、工厂、商店,巨变。”虽然过去老码头的街不怎么的,但坐落在老码头街尾的“德山书院”和“乾明寺”却远近闻名。“德山书院”,是与长沙“岳麓书院”齐名的湖南四大书院之一;而“乾明寺”的“大雄宝殿”四字,据说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张飞,直取“武陵”(常德的旧称)时所书。当时,东瀛国(现在的日本)也有人来“乾明寺”出家,现在都有日本人来此“拜祖”。古时的“乾明寺”范围很大,据我祖居在“乾明寺”附近的“老丈人”(岳父)告诉我,“乾明寺”的山门,过去不在老码头,而是在离老码头约3公里的“苏家渡”西头的一小河边,河上有一桥,名叫“和尚桥”,是因为这座桥是“乾明寺”的和尚所修而名。

        老码头—德山街渡口,我在二中读书时,渡船还是木划子。我家住在德山街,当时德山街和我一起到二中读书的学生很多,我们除了星期天和放假,都要坐这木划子过河去二中。听船主说,这个渡口,过去过河是免费的,渡船由江西人提供。那时我看到,江西人在德山街渡口还修有一个过河人等船的“厅”,大家称之为“义渡厅”。所谓“厅”,实际上只是一石头砌的拱,拱内两边各砌一排石凳。“厅”西北,还立了一块修建碑记,碑文已记不得了,只记得碑上刻有“豫章义渡”四字。我的父辈是从江西来的,小时候,我曾问过父亲,江西人为什么要在这里设“义渡”,父亲告诉我,江西人在老码头建有“江西会馆”,老码头和德山街都住有很多江西人,特别是当时比老码头繁华的德山街,江西人更多,他们有开药店的、开绸缎铺的、运木排的……两岸往来,主要靠这个渡口。

        我读书时,老码头—德山街渡口,已非义渡,过河人一次收4分钱,我们学生一次只收2分钱。过河时,如若风平浪静,学生们都坐在船沿看书。我三年初中,中国的四大名著,基本上都是坐在渡船的船沿看完的。过河时,如遇风浪或涨大水,行船费力,坐船人可以帮桨划船,免收过河费。我也曾帮过桨,划过船。

        后来,老码头—德山街渡口的木渡船改为了轮机船。如今,这里的江面上又建起了大桥,老码头—德山街渡口已不复存在了,可那时渡口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我至今还记得。(徐建明)

联系我们
电话:
8610-84534078
传真:
8610-84534135
地址: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中路8号
经纬微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57号

ICP证:京ICP备170519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