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突发卫生事件”!纺服行业要稳住!影响程度有待观察
发布时间:2020-01-31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突发卫生事件”,英文为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同时,世卫组织反复强调,这一宣布不代表WHO对中国抗击疫情没有信心。相反,世卫组织对中国的努力非常有信心!
被认定为PHEIC会怎样?
确定PHEIC后,世界卫生组织会发布一个临时建议,包括各国对人员、物品及交通工具应采取的卫生措施。并协调全球人力物力,必要时给予发生PHEIC地区指导与帮助。
因此,WHO在会议中并不会使用“疫区国”概念。根据WHO官网的定义,也没有关于PHEIC状态的时间期限。事实上,根据前数次的宣布PHEIC的经验,时间期限是根据具体疫情的控制情况来决定的,也就是WHO会宣布是否取消PHEIC的状态,而不是一开始规定一个3个月或3年的期限。
必须指出的是,世卫对PHEIC的宣告并不能授权国际社会针对疫情发生国进行任何强制性的干预措施。世卫给出的建议,即使涉及到与旅游和贸易相关的限制,也都不是强制性的。
比较麻烦的是,如果认定为PHEIC,在出口时,中国产品会面临额外的检疫,这种情况,只会使得出口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但贸易并不会被终止。
别国是否会与中国进行贸易,以及是否会对中国人出行实施限制完全取决于人家对你疫情严重程度的判断,而不是是否被宣布PHEIC。就算没被宣布PHEIC,目前各国早已开始对中国采取行动,比如美国、日本、法国的撤侨,各大航空公司缩减来往中国航班。所以大家不必为此而担心。
这一决定对我国有何影响?
•冲击最明显的属于跨国旅游和国际贸易
尽管一些国家在世卫组织宣布PHEIC之前,已经采取了撤离本国公民及限制到中国的航班等相关措施,但世卫组织的定性,将让更多国家意识到疫情的风险,进而做出减少旅游和贸易的决定。
•对于国内宏观经济而言,会造成短期外部冲击
一国的经济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对贸易旅游等跨国活动的冲击,将直接对净出口产生负面压力。而国内的消费和投资,本身也会受到疫情发展的冲击,三个部分都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WHO的定性,对宏观的冲击是外部性的、短期的。从本质上说,无论是投资也好消费也好净出口也罢,根本的影响变量还在于疫情本身的发展,世卫组织的决定只是描述了当前疫情的状况,并不本质上改变疫情的发展规律。
长期来说,我国经济受冲击程度的大小,还要看疫情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为了对冲疫情影响采取的逆周期调节政策。
•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疫情本身对市场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改变人们对实体经济的预期;改变人们对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预期;改变市场情绪和交易结构。
WHO宣布PHEIC,会强化短期的市场避险情绪,但不改市场发展的本身逻辑。
2003年非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当年零售消费的影响
2003年疫情对社零消费的拖累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2003第二季度,其中5月影响最大。另一方面,疫情平息后消费的恢复速度也很快,并在2004年达到新高。
从各类限额以上零售品消费的表现来看,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行的主要包括:中西药品类,日用品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回落幅度较大的主要包括: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但疫情过后均恢复至疫情前甚至更高的水平。
•非典对当年外贸的影响
从出口金额(美元计价)的累计同比来看,2003年全国范围内的商品出口并未受到疫情的显著影响,全年累计增速始终在32%-35%之间窄幅波动,但疫情对出口仍然造成了区域性影响。以广东省为例,作为疫情的首发地和重点地区,2003年4月的广交会成交金额同比下滑74%,10月的广交会则回升至同比增长11%,次年4月进一步增长455%。
进口增速全年呈趋势性回落走势,部分与基数逐渐升高有关,但上半年回落速度更快,可能与疫情抑制内需有一定关系。
整体来看,疫情抑制内需对进口稍有影响,但并未对出口造成实质性影响,疫情重点区域之外的出口活动受影响不大。
如何看待未来行业发展
有关人士预计,本次“新型肺炎”疫情对2020年全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可以借鉴2003年非典疫情对当年经济影响:
· 疫情爆发期的经济增长将受到明显拖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会受到影响;疫情尾声,第二产业增长将迅速恢复,第三产业的恢复时间相对更长。
从需求端看,疫情将对零售消费造成较大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口都将受到影响,但疫情过后的修复也很快;对投资的影响不大,对出口的影响也不显著,但前提是不出现主要出口地区疫情的整体爆发。
从通胀方面看,受工业生产需求减弱影响,工业品价格走势偏弱,食品价格和大部分非食品价格受影响不大,医疗保健相关消费品价格有不同程度上涨。
· 将2020年和2003年做对比,经济基本面都处于短周期的回升趋势里,因此在原始情形下,我们预期经济内生性企稳叠加稳增长政策呵护,2020年一季度实际GDP增速有望较2019年第四季度持平或小幅回升。
2003年,疫情爆发的二季度实际GDP增速从1季度的11.1%回落至9.1%,与2002年四季度增速相同,回落幅度较大。如果疫情短期无法有效控制,在疫情对消费和生产的潜在冲击下,经济企稳的内生性动力可能受阶段性影响,一季度实际GDP增速有破6的可能。
一季度实际GDP增速能否维持在6%以上,取决于稳增长政策的对冲力度,尤其是在投资项目上的发力。短期货币政策与疫情关系不大,但如果疫情持续影响经济,年初以来货币政策超越基本面的宽松窗口期可能延长。
· 虽然本次疫情也始发于上一年12月,但引起广泛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早,叠加今年春节较早,如果疫情短期没有缓解,考虑到返乡群体滞后返工等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大概率从1季度就会开始显现。由于春节错位,正常情况下今年应是1月数据较弱、2月数据较强,但如果节后返工延迟较长,则有可能2月数据也不会明显改善,后续走势取决于疫情演进情况。如果疫情在2季度被基本控制,一季度的消费和生产计划的后置可能造成2季度数据出现较大反弹。
· 疫情并非当前CPI的主导因素,但如果稳增长政策的力度不足,PPI的回升势头可能将暂时中止。出口根本上仍取决于外需即全球经济基本面,如果疫情短期未大范围扩散至主要出口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等),则预计短期对出口的影响不大。
不必悲观 中国政府有能力快速控制疫情发展
WHO把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定性为PHEIC的确不是好事,但各位也不要夸大它的影响。这一宣布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加强国际协作,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等,也有利于对疫情的控制。
我们也不应对本次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冲击过度悲观。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一方面有着很强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有着充足的政策空间,足以应对非典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首先,本次中国政府应对肺炎疫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要快于强于2003年非典时期。有了非典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对本次肺炎疫情的反应速度与应对举措,应该说是非常及时与正确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
其次,不难预测,中国政府在2020年将会采用更加扩张的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应对。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中央政府仍有着较为充足的财政空间。中国政府将在公共医疗卫生、劳动力再就业培训、企业减税降费等领域投入更多财政资源,以缓解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再次,考虑到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压力,中国政府也不会对本次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做出过度反应。例如,针对金融机构的去杠杆、控风险、强监管措施不会得到根本性放松。
有关人士认为,即使考虑到本次非典型肺炎的不利冲击,在中国政府的及时应对与处置之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2020年各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
最终,是疫情本身的发展,决定了一切。所以,我们当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给政府和国家添乱,众志成城,这才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和头等大事!
- 经纬新闻
- 行业新闻
- 国资要闻
- 用户体验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电话: 8610-84534078 | |
传真: 8610-84534135 | |
地址: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中路8号 |
